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正文

半月谈:“倾听市场声音”,听什么?怎么听?

  • 生活
  • 2025-04-06 08:34:04
  • 7

按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到2035年,我国要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注重倾听市场声音,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塑造积极的社会预期。

半月谈:“倾听市场声音”,听什么?怎么听?

倾听市场声音,为什么听?

春江水暖,市场的脉搏总能最先感知供需的变化,总是在细微处跳动。如果说市场是一条滔滔奔涌的江河,亿万经营主体就如同其中翻涌的浪花。听市场之声,一如听涛声、听潮声。注重倾听市场的声音,既是对亿万经营主体普遍呼声的积极回应,也是基于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辩证关系的深刻把握。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从国内看,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的政策落地偏慢、效果不及预期,有的部门服务观念不强、办事效率不高。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挑战,更要问计于市场,问需于市场,加强上下联动、横向协作,促进政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衔接畅通。

市场环境和走势的变化并不抽象,对经营主体来说会有切身感受,市场的一呼一吸理应成为政策制定的节拍器。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注重倾听市场声音,不是经济增长压力下的应急之举、权宜之计,而是保障“中国号”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的长久之计。

通过倾听市场声音,政府可以进一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最新动态,从而明确规划、优化政策;经营主体也能更好了解政府施政方针,明确发展方向。近年来企业参与政府部门组织的座谈、调研等活动的次数明显增加,政企互动越来越密切,这是许多经营主体的共同感受。

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次次有效倾听,把“市场的呼声”成功转化为“改革的脚步声”。比如,2016年,有地方领导在基层走访时听到群众和企业对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抱怨”,于是当地提出“最多跑一次”。2018年,“最多跑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之后,不断有群众和企业继续向各地政府建言,希望变“群众跑”为“数据跑”。如今,多地政务服务已实现“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用跑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

倾听市场声音,究竟听什么?

物流成本降了没?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长效机制落实了没有?在参与招标投标、政府采购过程中,有没有遇到相关地方的排斥限制?有没有遭遇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如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如何防止?……诸如此类,都是需要倾听的内容。

只有听到这些真情实况,才能针对痛点靶向施治,让政策成为良策,让治理成为善治。今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及时回应关切,解疑释惑,再次给民营企业家吃下了“定心丸”。

2023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倾听企业真实想法,目前参与沟通交流的企业已经超过600家,囊括一二三产不同行业,兼顾大中小型不同规模,覆盖东中西部不同地区。正是由于掌握了普遍情况和共性问题,一系列涉企政策得以精准推送。今年初,17个部门联合部署开展2025年“一起益企”行动,从政策惠企、环境活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法律护企等五个方面协同发力,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部委如此,地方政府亦如此。乙巳蛇年开工伊始,各地召开“新春第一会”,聚焦做强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推进科技创新等,与企业界人士、技术人才开展座谈交流,围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布局落子,力图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正所谓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

倾听市场声音,该怎么听?

要在政策制订阶段去听,听懂各类经营主体的期盼。政策出台前,应充分听取市场尤其是各类型企业的意见,对它们的所忧所盼不能装聋作哑、充耳不闻。同时,为避免政策措施仓促出台,应当设置必要的提前期、过渡期或缓冲期。

要在政策宣传阶段去听,让经营主体有所知。有些地方落实政策时流于发文件、下通知,疏于宣传解读,导致政策“架在空中”“蒙在鼓里”。“谁起草、谁解读”,通过精准解读讲透政策含金量,扩大政策的知晓度,减少信息不对称。

要在政策实施阶段去听,让经营主体有所获。有些政策出台后,相应的配套措施未能及时跟进;有些政策已经推出了,但还存在多头管理、资源撒“胡椒面”等现象,造成政策低效失效。不能只管发布不管落实,要形成联动机制,促进政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衔接畅通,让经营主体有切实的获得感。

要在政策预期引导阶段去听,让经营主体有所信。当宏观数据与微观主体感受出现“温差”时,容易导致微观主体对政策的预期与形势研判出现偏差,从而动摇信心。在预期不稳时,要健全市场意见处理和反馈机制,让经营主体敢于发声,政府部门既要善于倾听,又要善于引导。要把社会预期引导到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的同频道上来,纠正政策误读,坚定发展信心。

倾听市场声音,须注意哪些戒忌?

对于市场声音,除了要“能听到”,还要“听得进”“听得真”“听得全”。一些企业反映,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听汇报多、看现场少,听成绩多、问困难少,听顺耳话多、闻逆耳言少。这“三多三少”反映出一些地方作风不实,未能做到真倾听、听真情。

真倾听,就不能路径依赖,选择性失聪——一些地方在做企业调研时,专挑“优秀典型”、走“经典路线”、看“明星项目”。这就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听到的信息往往报喜不报忧。要到真正有困难的地方去,深入矛盾的漩涡去排忧解难,既摘玫瑰又摘刺,先听“骂声”,解决问题,才能听到“掌声”。

真倾听,就不能偏听偏信、嫌贫爱富——大型企业与政府沟通渠道多,但中小企业有时面临沟通梗阻。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企业的难点痛点都不一样。倾听者要一视同仁,兼听则明。尤其要多跟“穷亲戚”走动,建立起能反馈多方呼声的沟通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真倾听,就不能敷衍作秀、自我绝缘——一些地方交流座谈开得热闹,但会后建议箱却变成了“碎纸机”;一些政府网站上留言不少,但企业在收到回复时会碰到“软钉子”。倾听的方式、渠道很多,但都不能替代现场一线的声音。市长、县长要深入市场、接上地气,不能一味依赖屏幕、电线,要把感知的触角伸得更广更实。

迈向新时代新征程,市场不断发出殷切呼唤:让倾听成为一种渠道,凝练成一种作风,固化成一种常态。让多声部、多频道的声音来得更真切、更响亮,同时期待倾听者的回应更及时、更有效。

有话要说...